北京冬奥会制服
2021年10月27日,北京冬奥会制服装备在京发布。通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冬奥制服装备在轻薄和保暖两个性能维度上实现了最优解,能够适应赛时北京、延庆、张家口特定的气候条件以及不同场景、不同岗位的工作需要。
北京、延庆、崇礼三个地方温度的差异给设计提出了很大挑战,通过科学的材料选择和穿搭组合来达到一种平衡,能够最大程度满足所有场景下的需求。
为了应对冬季里复杂多样的工作环境,制服装备沿着综合防护、多级保暖、干爽舒适的规划思路进行规划,运用了聚热棉等功能科技。综合防护方面,外层面料通过复合高性能膜实现防风拒水功能,同时保持了面料的轻盈和弹性。多级保暖方面,具有自主专利技术的新型保暖材料——聚热棉,依靠独特立体的复合型结构,能够瞬间升温和持久蓄热。干爽舒适方面,依据人体3D功能分区,功能内衣套装背部、腋下等易出汗部位采用单向导湿材料与亲肤速干材料拼接实现多功能需求。
整套服装的版型设计都基于人体工学,通过立体剪裁实现良好的贴合包裹,并在运动时提供有效的支撑帮助,此外,设计师还为制服匹配了环保可持续材料以及抗菌抗静电、夜间反光等特性,并延展添加了诸多辅助性功能细节,全方位体现人性化关照和环境友好理念。
运动服饰
无论哪种运动,一身合适的运动服对于运动员尤为重要,在某种程度上还能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速滑竞赛服
短道速滑作为冬奥会上的正式项目,一直都备受瞩目。
速滑竞赛服会在大腿的部位选择一种比普通纤维弹性强数十倍的橡胶材料,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体力消耗;在右胯部的位置,则是会采用一种合成纤维,可有效减少摩擦力;而为了较少空气阻力,速滑竞赛服的手脚处使用了蜂窝样式的聚氨酯材料,这些材料的选择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提高运动员成绩。
滑雪服
剪切增稠流体(STF)材料是一种智能分子材料,常态下处于一种粘稠的半液体状态,一旦遇到高速的撞击,这些智能分子立刻相互连接形成防护层,使外来的冲击力分散到周围,不会集中于身体的某一点。用STF材料制成的滑雪服防护性气高,更重要的是对于运动员来说,它解决了空气阻力和衣服柔韧性的问题。
其他服饰
石墨烯是目前已知的导热系数最高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具有超高强度、超高导热系数,被业界誉为“新材料之王”。石墨烯发热服饰兼具柔软、透气、耐弯折性能,可以实现在零下40℃超低温环境下的启动,温度在38℃-52℃间调节,50次水洗性能不衰减,而且多个区域发热,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在超低温环境下的使用需求。
表演服饰
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8分钟”精彩的表演惊艳了世界。当时现场气温为-3℃,为了做好72名演员的防寒保暖工作,主创团队采用石墨烯智能发热服,来确保他们在超低温环境下穿着轻薄的演出服装的保暖需求,保证动作舒展。
据了解,纯石墨烯发热服以纯石墨烯发热膜为材料的保暖衣。石墨烯几近透明,只吸收2.3%的光,并且其非常致密,即使最小的气体分子也无法穿透。这些特征使得它非常适合作为透明电子产品的原料,如透明的触摸显示屏、发光板和太阳能电池板等。
石墨烯智能温控加热羽绒服
石墨烯智能温控加热羽绒服于2021年10月温暖上市。石墨烯加热片在功能性护腰、护膝使用中较为常见,此次是该项科技在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中的首次应用。
石墨烯智能温控加热羽绒服在后背采用了柔性石墨烯红外辐射加热片,配合充电宝即可实现加热,通过奥运五环色的温控按键可进行四档温控调节。加热相关部件采用碳纳米管复合结构,使服装既能满足日常穿着舒适的柔性需求,还能拥有加热保暖效果。羽绒服为80%白鹅绒,有效提升保暖效果。
(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